10月 14日上午,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物理系范守善教授和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物理系祝世宁教授分别以“碳纳米管-从科学研究到产品开发”、“从天然准晶到人工准晶”为题在功能晶体材料楼二楼报告厅做了精彩的学术报告,报告由晶体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陶绪堂教授主持。
范守善院士的报告从碳材料这种神奇材料的历史发展谈起,主要围绕碳纳米管研究的机遇和挑战、碳纳米管的控制合成、碳纳米管阵列制备技术、碳纳米管薄膜和连续碳纳米管线的批量制备技术以及碳纳米管的潜在应用几个方面做了详细而深入的报告;碳纳米管具有透明、导电、导热、柔性、偏振等特点,在微同轴电缆、热界面材料、透射电镜栅网、拉曼增强衬底、场发射显示器等多个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范守善院士还演示了碳纳米管薄膜的生产过程以及作为柔性触摸屏的优势。最后范守善院士讲述了碳纳米管目前的研究重点和未来的研究方向。范守善院士的报告让大家感受到了创新思维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以及看到科学研究最终转化到科技产品的那种激动和兴奋。
祝世宁院士的报告从今年的诺贝尔化学奖(以色列科学家Daniel Shechtman因发现准晶体获得)谈起,为大家详细的讲述了准晶体和Daniel Shechtman发现准晶体的过程;另外讲述了“从天然准晶到人工准晶”,将准晶结构引入到非线性光学晶体、结合相位匹配原理,发展了多重准相位匹配理论和多波长激光技术,揭示了准周期在非线性光学、量子光学方面的应用。
报告结束后范守善院士和祝世宁院士与师生们进行了广泛的交流,详尽的解答了大家的提问。范守善院士和祝世宁院士丰富的研究内容、独到的科学见解使老师和同学受益匪浅。
范守善院士现任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凝聚态物理研究所所长、清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院副院长、清华-富士康纳米科技研究中心主任。1999年获教育部首届“长江学者成就奖”二等奖。范守善院士近十余年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纳米材料与结构的控制合成、表征和应用研究。发表了大量高水平论文,其中有3篇发表在 《Nature》、2篇发表在 《Science》上,所发表的论文被广泛引用。研究成果曾被列入中国十大科技新闻(1998年)、科技部十项基础研究成果(1998年)和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1998年和2002年)。
祝世宁院士现任南京大学物理系主任。长期从事微结构功能材料研究。在铁电畴工程方面,发现了铌酸锂型铁电体电畴反转动力学规律,发展了图案极化技术,研制出不同功能的介电体超晶格材料。在微结构晶体功能研究方面,发展了非共线准相位匹配技术,并应用于光的非线性弹性散射、增强拉曼散射、非线性切仑科夫辐射和纠缠光研究等。在全固态激光器研究方面,将超晶格材料与全固态激光技术结合,研制了光学超晶格多波长激光器和可调谐激光器等,在《Science》,《Phys. Rev. Lett.》等国际顶级杂志发表了大量高水平并被广泛引用的研究论文,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2006年)等科研奖励。